1.首过消除:又称首过代谢,是指某些药物第一次通过肠壁或门静脉进入肝脏,其中一些药物可代谢灭活,减少药物在全身循环的量,又称首过效应。
2.酶诱导剂:能诱导药用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用酶合成的药物称为药用酶诱导剂。
3.酶抑制剂:酶抑制剂是能抑制生物体内与某种疾病相关的特定酶活性,从而获得疗效的物质。 迄今为止,已发现100多种酶抑制剂,部分已应用于临床。 蛋白酶抑制剂包括胃抑制剂、糜乳酶等,不同类型的蛋白酶都有相应的酶抑制剂。
4.半衰期:在药代动力学中,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按照一级动力学过程进行的,因此药物在体内也有相对稳定的半衰期,称为药物消除半衰期或血浆半衰期,具体定义为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5.一级动力学:根据药物转运速率与药物浓度或浓度的关系,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过程可分为一级、零级和米氏速率过程。 一级动力学过程,又称一级速率过程,是指药物在某个隔室或某个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隔室或部位中药物的浓度(c)或剂量(x)成正比。 一阶动力学过程也称为线性动力学。 由于该过程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等,与剂量无关,因此也称为剂量无关速率过程。
6.稳态浓度:稳态浓度是指血浆药物浓度在4 5个半衰期后稳定在一定水平的血浆药物浓度。
7.绝对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 (FABS) 是通过静脉内给药(通常被认为是 100% 生物利用度)作为参考制剂获得的测试制剂 (testpmduct) 中吸收到体循环中的药物的相对量。肌内给药试验制剂与给药后肌内注射参比制剂的AUC比值反映了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8.相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FREL)是作为参比制剂通过其他血管外途径给药的制剂所获得的吸收到体循环中的活性成分的相对量,是同一药物不同制剂给药后AUC的比值。处方和制备工艺对体内吸收的影响集中体现了供试制剂的体内质量。
10.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剂量过大、药物使用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使用者的靶组织(器官)产生的有害反应。
11.后遗症:后遗症后遗症是指停药后血浆浓度降至阈值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作用。
12.药物戒断反应:又称戒断综合征,是指患者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病情恶化,突然停药的现象,又称反跳反应。
13.量反应:药物的毒性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与剂量成正比,其中毒性作用的强弱是不断增加或减少的变量,称为量反应。
14.最小有效剂量:通常指给药后具有药理作用的最小剂量。
15.最大效果:最大效果是指当药物的浓度或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其作用不再增强(药理)或称为疗效时,药物药理作用的最大值。
16.半数最大效应浓度 (EC50):引起单个有效药物浓度的 50%。 LD50、ED50、TD50、ED50、TC50、EC50等,统称为**指数,是药品的一类安全指标,通常其值越大越安全。
17.半致死剂量(LD50):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杀死一半一定体重或年龄的动物所需的最低细菌或毒素量。
18.kd:一级反应是指反应速度仅与反应物浓度的功率成正比,它们之间的比值为一级反应速率常数的任何反应。
19.部分激动剂:指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仅具有较弱内在活性的药物。 一些激动剂在单独使用或与受体拮抗剂联合使用时会产生弱激动作用,并且在激动剂存在下会产生拮抗作用。
20.非竞争性拮抗剂:当与激动剂联合使用时,亲和力和活性降低,即激动剂的剂量反应曲线不仅向右移动,而且其最大疗效。
21.储备受体:药物仅占据一小部分受体即可发挥最大作用,未占用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
22.被动运输:它既不消耗能量,也不消耗载流子,而只是沿着浓度梯度通过简单的扩散或过滤穿过细胞膜。
23.PKA:PKA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平衡常数,KA越大,PKA越小,酸性越强。
24.药物依赖性:又称药物成瘾或药物成瘾,俗称“药物成瘾”,是指药物与机体长期相互作用,使机体在生理机能、生化过程和/或形态上具有特定的、代偿的和适应性特征,停药可导致机体的不适或心理上的渴望。
25.停药综合症:用药的目的是预防和治疗疾病,达到目的后,停药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然而,不当的停药往往会引起“反跳现象”、“戒断现象”和“戒断危机”,在临床实践中统称为“戒断综合征”。 适当停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内容,是否存在停药综合征是判断停药是否适当的重要标准。
26.反跳现象:反跳现象,又称戒断综合征,是指突然停药或剂量减量过快时,原发疾病**或病情恶化。 是指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疾病,症状基本控制后突然停药,导致疾病逆转的现象。 这类常见的药物包括可乐定、甾体激素、阿片类药物、巴比妥类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普萘洛尔等。
27.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用时作用减弱或消失,多数情况下不宜同时使用。
28.耐药性:指微生物、寄生虫和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一旦产生耐药性,药物的化疗效果就会明显降低。 抗菌素耐药性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后天耐药性和自然耐药性。
29.耐受性:耐受性是指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按其性质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耐受性是一种生物现象,是应用药物的自然结果。
30.肌药:正性肌力药物是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作用的药物。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
31.全功效:可在100%实验动物中引起定性反应的剂量或浓度。
32.强心苷:强心苷是一类具有选择性强强作用的药物,又称强心苷或强心苷。 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除部分心律失常,尤其是室上性心律失常。
33.隐蔽传导:隐蔽传导是指窦性或异位搏动,刺激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例如,房室交界处的一部分),虽然它没有到达心房或心室形成P波或QRS波群,但间接证实它在该区域产生的不应期会影响下一次激越的传导或形成。 所以隐匿传导是不正确的"隐藏",但独一无二"不完全穿透性搅动”。
34.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又称钙拮抗剂,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钙通道,阻断细胞外钙离子流入细胞,从而影响细胞功能的药物。 细胞内钙离子在细胞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重要的细胞内第二信使,调节许多细胞反应和活动,参与神经递质释放、肌肉收缩、腺体分泌、血小板活化等,尤其在心血管系统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药物。
35.钙介导的钙释放:是内质网膜上的离子通道,介导细胞内钙信号传导。 RYR1在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合中起重要作用。
36.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由于体内糖皮质激素正常水平超标,通过负反馈抑制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前叶ACTH分泌减少,导致内源性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甚至肾上腺皮质萎缩。 此时,一旦停药,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减少,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能立即分泌和补充,可能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肌无力、低血糖、低血压等表现称为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37.放任作用:放任作用一般是指激素的放任作用。 具体来说,是指某些激素不能直接作用于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理作用,但它们的存在却为另一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创造了条件的现象。
38.-内酰胺类抗生素:指化学结构中具有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上最常用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以及其他非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霉素类、硫菌素类和单环内酰胺类。 该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这类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具有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的抗生素,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性质。
39.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分子结构上具有12-16个卡波内酯环的一类抗菌药物的总称,通过阻断50s核糖体中肽基转移酶的活性来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属于快速抑菌剂。 主要用于需氧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阴性球菌、部分厌氧菌,以及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了具有抗菌作用外,还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40.一线抗结核药物:一线抗结核药物主要指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和链霉素。 对于初治肺结核患者,使用四联抗结核药物,常用的方案为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前 2 个月为强化期,后 4 个月为巩固期。 对于已治疗的肺结核患者,需在上述四联的基础上加用链霉素进行**,疗程为9个月,前3个月为强化期,最后6个月为巩固期。 大多数患者可以使用一线抗结核药物控制病情。 对于一小部分患者,如耐药结核病或耐多药结核病,需要选择一些二线抗结核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