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用品到高端轿跑车,“碳纤维”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作为一种含碳量在90%以上的流行材料,其密度是钢的四分之一,但其强度可以达到钢的5-7倍,并且还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诸多优点。 正因为如此,碳纤维拥有“21世纪新材料之王”、“改性行业利器”、“材料行业黑马”等诸多称号,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高端车身制造等诸多领域。
但之所以没有大规模使用,是因为碳纤维成本高。
碳纤维一直是一种贵族材料,被称为“黑色**”。 虽然近年来碳纤维的产能逐年增加,但成本居高不下。 据广州赛奥测算,2024年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总量为96万吨,但产值超过700亿。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展非常迅速。
根据《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2024年中国碳纤维产能同比增长75%14%,最多 6 个34万吨,占全球碳纤维产能的30%5%,位居世界第一。
同时,碳纤维在我国的国产化率也从2024年的20%提升至2024年的47%,预计2024年将提升至56%。
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行业第一,来之不易。
上世纪2024年代,我国碳纤维产业一直未能实现大规模量产,一度停滞不前,再加上美国、日本等国的垄断和技术封锁,国外技术差距越来越大。
突破来自一个村镇的鱼竿厂——山东威海光威集团。
2024年,光威推出首款自有品牌碳纤维钓竿,凭借其优异的产品性能,迅速成长为国内顶尖渔具制造商之一,并引进了国内第一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 经过几年的研发,2024年研发出CCF300碳纤维,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先后建成国内首条10吨、100吨碳纤维生产线,迈出了中国碳纤维行业“从0到1”的关键一步。
继光威之后,国内涌现出中建科技、吉林化纤、恒力石化、中复神鹰、恒申股份等一批碳纤维企业,这些企业持续投入研发,先后突破了从小丝束到大丝束碳纤维的关键技术。
2024年以来,国内碳纤维市场保持年均25%以上的增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增量市场,中国前十大碳纤维企业总市值超过3000亿。
从落后,到迎头赶上,再到领先,中国碳纤维产业在这样的封锁中不断突破。 而这只是中国数百个产业门类中无数民族企业、产业工人、科研人员不甘落后、奋发赶超的一个缩影。 同样的过程也适用于转向智能手机行业。
十几年前,因为行业的落后,国产手机一度成为低端机器的代名词。 十几年后的今天,国产折叠屏和高端旗舰机不仅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也以优异的产品性能打开了国外市场。
下图为StrategyAnalytics公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销量前五,国产手机品牌占据三席。
如此明显的进步,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不断的突破性创新。 国产手机厂商对手机新赛道的不断挖掘,似乎总会让市场惊喜。 以新推出的影像旗舰OPPO Find X6系列为例,其外观再次打破了传统手机的形象观念,开辟了定义“三主摄像头”新标准的另一条赛道。
对于传统的多摄像头手机来说,虽然可以覆盖全焦距范围(主摄像头+广角+长焦),但难免会有偏差,不能全面,换句话说:不能保证每个焦距都能拍好**。
摄影分为初级和二级,并不适合大多数普通人的摄影习惯,毕竟更多的时候,当我们遇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风景时,再考虑使用哪种镜头已经来不及了。 Find X6 Pro的“全主摄像头”概念,真正改变了拍摄时“找主摄像头”的习惯,Find X6 Pro的三款镜头分别是一英寸大底广角、自由曲面超广角、超轻潜望式长焦,真正满足各种焦距和场景的拍摄需求。
硬件有福,软件无所畏惧。
这一次,绿色工厂还搭载了Find X6 Pro上首次支持光影计算的超级光影图像引擎,可以精准计算出光线、被拍物体与环境的正确关系,让原本只存在于三维世界的光线首次照射到二维**中, 还原每件影像作品最逼真的光影层次,让空间感、立体感、沉浸感的摄影作品触手可及。
在这款“超光影三主摄”的配置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超光潜望式长焦镜头。
此前,我们在“长焦”的更多用例中专注于“拍摄月球”等极端环境,但这次Find X6 Pro加入了“低光长焦”的概念。
Find X6 Pro采用OPPO算法和外底传感器的融合,使得低光拍摄下的清晰度、色彩和光影表现获得更好的效果,在手机影像行业具有很大的突破意义,目前只有OPPO和华为选择发力。
下图为Find X6 Pro超轻潜望式长焦拍摄的澳门夜景,从远到近,不仅画质保持清晰细腻,还还原了最逼真的光影层次和暗部细节,可以直观感受到拍摄地点的夜景环境。
从上到下,相机使用广角镜头、3 倍变焦和 6 倍变焦拍摄)。
回顾这些年,从Find X3的“亿色双主摄”到Find X6系列的“全主摄”,OPPO在高端手机的研发过程中从未停止过对影像的探索。 手机影像是近年来几大厂商关注的焦点,如何以科技赋能打破局面,跳井而出,所需的研发实力和投入资金不容小觑,也是手机厂商面临的一大挑战。
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碳纤维行业因其科技附加值和价值而成为高门槛博弈,如果没有5-10年的技术研发投入和工艺积累,很难实现该行业的稳定工业生产。
光威误打误撞,迈出了从零到一的关键一步,中建科技、吉林化纤、恒力石化、中孚神鹰、恒申股份等企业接过接力棒,打破了美日行业垄断,共同开启了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阶段。
如今,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碳纤维产能快速提升,国产化率从2024年的18家提升4个,到2024年增加到46个9、国产替代趋势明显,但仍有50多种碳纤维复合材料仍依赖进口。 国内碳纤维在质量、技术、生产规模上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大丝束和高性能碳纤维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垄断。
然而,随着该领域前沿技术的不断攻克,我国碳纤维企业正在迅速崛起。
就在几个月前,我国首条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国内首条生产线生产出合格产品,这意味着我国大丝束碳纤维已从关键技术突破、工业化试生产、产业化走向规模化生产。
看到各类企业都立足于科研,不断努力,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就会被重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