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时间线来看,青石手稿的编辑时间其实相当长。 从2024年到2024年,共13年。
这么长的时间,给元末,或者明初宋琏,清史应该早就完成了。 但事实上,近13年来,清史修订的进展非常缓慢。
一是清史馆内部的编辑团队非常混乱。 博物馆一开馆,他们就吵了起来。 争吵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清朝死不灭。 这个话题看起来很有趣。 但那时候,这些老人闹得不少。
比如当时参与编纂的赵二田曾描述过,清史馆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拒绝承认清朝已经灭亡。
这种反对的原因,无非是一开始就定下的清朝优惠待遇条件的第一条——清帝不会取消爵位,以各国君主的礼遇对待他。 他们认为溥仪有权将皇位传给他的后代,这意味着清朝的国家还没有结束。 如果历史洗清,就等于否定了溥仪现任皇位的合法性,这并不是对天子的不敬。 当时,文人刘廷琛劝说《清史》主编赵尔勋,“清帝还住在深宫里,何必忍着修历史。“咱们皇上还在,你能忍心用棺材板盖住他吗?
一旦这些人成为**,那个人的心就会迷茫。 清史馆一开馆,终于有100多人聚集起来,40多名清朝元老跳出来反对。 尤其在如何记载溥仪王朝时,著名文人苗全孙居然提出仿制司马迁史记,写汉武帝,采用“金尚本记”的写法,变相表示对清朝的忠心。 因此,清朝皇室对清史的编纂非常不配合。 这样一来,编纂清代史的速度也慢了下来。
如果只是创作者的内讧,算了,关键是清史馆甲方不着急。 清代史原来是袁世凯为了讨好清朝的长辈而提出的。 清史馆开馆后,袁世凯并不着急,也不敢催稿。 整个清史博物馆就像放羊一样。 每个人都回来了,都在磨练。
这能迫使策展人赵尔勋着急。 他的任务是在 1922 年底之前完成手稿。 在他的催促下,一大批人离开了正在吃饭和钓鱼的人。 最后,清史馆里还剩下20多人。 当人少时,工作的进度就更慢了。 这些人一直拖到2024年,才勉强拿出了《清史抄本》。
此时的《清史手稿》内容一点也不全面,但再怎么想修,也修不住。 一是因为没有钱,二是北伐爆发时,京城一片混乱,谁也没理清石修的下落。 最后,赵二勋只能勉强的认为已经完蛋了。
《清史文》主编赵尔勋曾任湖南都督、天津大将、四川都督,2024年,即清朝灭亡前一年,任东三省都督。 在情感上,这个人对清朝的态度非常接近。 所以这本书一出来,就遭到了非常强烈的抵制,甚至一度被列为***。 因此,时至今日,《清史手稿》仅具有参考价值,并未被视为清代的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