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问祖宗
由鞠晓楠撰写。
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喝茶的人想知道什么是好茶,是看品牌还是口味,还是看喝完后身体的感觉恐怕不同的人对好茶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喝茶问祖》的作者鞠晓楠是文物收藏家,他以文物收藏家的角度研究茶文化,说了一句普通茶人难说的一点,读起来很有意思。 在书中,他向读者解释,所谓好茶,就是“好原料+适度加工”。
笔者曾经有过病史,在朋友的推荐下喝了一年多的古树茶后,各项指标趋于正常,于是开始对古茶树产生兴趣,并前往临沧古茶树产区进行连续调查, 品鉴实验,收集各类证据,探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优质原料的生产必须由茶树的内部原因和外部环境促成。 在海拔1750-2800米的山上,古茶树的存在成为作者**茶树**的平台。 在形成好茶原料的过程中,生物链、海拔高度、温度、适度、温差、空气、土壤、云雾、阳光等综合作用,无疑成为组成好茶的重要原因。 在笔者所倡导的评分比例的评价中,清晰地产生了形成好茶的体系。 在茶叶演化史上,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茶叶的品质也相应越来越差,茶叶传播的形式也会从高海拔的大树到低海拔的小树,再到从大叶到小叶的演变。 笔者提出,澜沧江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分析中的成家论在现实中仍具有实证意义和存在感。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产生了白茶、绿茶、黄茶、绿茶、红茶、黑茶等六大类。 茶之所以是茶,是因为这种不断变化的历史情况。 作者介绍了中国茶叶加工的历史,从唐代开始就一直在演变,宋代的群茶被朱元璋改为散茶,从此,茶叶从皇室走向百姓。 从煎茶、点茶、斗茶到泡茶,形式的改变意味着中国茶文化的解放。
在笔者的解读中,好茶并不是加工得越精细越好,相反,越接近自然的味道,味道越正宗。 好的原料是笔者所强调的,适度的加工是笔者所提倡的。 该书没有像其他茶书那样大量摆放各种茶叶,而是讲述了结合个人生活经历的制茶过程。 中国茶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传播体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不同的发展风格。
茶叶移栽史,就是茶文化传播史,是国家兴衰史。 在书中,作者回顾了茶马古道带来的繁荣,提到了茶叶贸易带来的盈余,也提到了英国为了自身利益不断向印度、肯尼亚、缅甸等殖民者移植茶叶的历史。 如今,茶已成为全球70多个国家30多亿人的日常饮用。 一片叶子,诉说着历史的风雨。
《喝茶问祖》是一个痴情茶人的心血结晶。 笔者对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尴尬处境深感担忧,提出我国现有的茶叶科学标准无法解决茶叶比较评价问题,并就建立茶叶原料生态评价标准、构建茶叶综合评价标准体系等提出建议。 茶叶综合评价标准体系的建设,将茶叶原料、技术指标、品鉴指标分别进行评分,然后组合成一个综合评分体系模型,使所有茶叶在品质上进行比较,从而区分优劣者。 优化茶叶种植、公平贸易、了解消费,让中国茶叶发挥响亮的世界名牌,树立具有世界话语权的中国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文:戴荣丽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子芬。
*请注明本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