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石志之:中美和解,中国妥协了吗?
中美关系没有回头路"这句话起源于一位美国智库学者,后来被中国学者广泛引用。 然而,我们真的了解过去的中美关系吗?
基辛格在提到这句话后补充说:“需要重新定位。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基辛格,他的话一针见血。 正如***所说,区分敌友是首要问题,准确定位需要相互理解。
既然美国有意重新定位中国,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美国对中国定位的几个历史案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杜鲁门**基于意识形态将中国定位为敌对国家,而这种定位主要是基于对中共服从莫斯科的判断。
尽管美国驻延安外交使团持不同意见,甚至预言***将成为第二个铁托,但杜鲁门仍然坚持将中国定位为敌人,对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封锁和禁运政策。
这种定位有明显的白人至上种族主义因素,因为在美国领导人眼中,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认为没有美国和西方的援助,中国就无法养活其庞大的人口。
然而,杜鲁门尽管感受到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顽强,但仍不放下自己的傲慢和偏见,寄希望于以封锁和孤立的政策摧毁新中国。
这种种族主义的傲慢在肯尼迪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他甚至选择与苏联联手阻止中国获得核武器,比起担心其最大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对手,更担心有色人种会拥有核武器。
因此,由于他们继续将中国定位为主要敌人,肯尼迪和约翰逊在遏制中国的冲动下,将美国带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中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不仅养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人口,而且实现了人口数量的大幅增长,结束了晚清以来人口的停滞,包括整个**时期,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受到美国和西方的封锁和禁运,中国的国民经济并没有崩溃,反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之一,能够支持和协助越南北方抵抗美国霸权,这直接导致美国沦为最大的政治、军事、 以及二战以来的经济危机。
美国国力遭受重创,在与苏联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处于守势。 美国错误地将中国定位为敌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尼克松与蒋介石成为朋友,当时他是极右翼政治家**,也是他访问台湾时的副手。
据他自己说,他深信蒋介石的判断,即大陆的共产党政权很快就会垮台,因此长期支持蒋介石在大陆的立场。 尼克松作为副总统参与了美中的大部分对抗,包括台湾海峡的两次危机。
然而,新中国并没有在美国的封锁和禁运下崩溃,而是在与美国的对抗中成长为一个核大国。 他的亲身经历迫使尼克松改变了他以前对新中国的看法。
他曾经写过这件事,虽然他仍然愿意相信蒋介石的判断,但他对现实的分析告诉他,蒋介石错了。 中国和苏联被证明是一种误解,而中国先前的定位正是基于这种误解,尼克松意识到有必要重新定位中国。
由于中国仍然是美国的主要敌人,为了避免给人留下重新定位只是为了中国的印象,尼克松耍了一门伎俩,公开宣称世界上有五个大国: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西欧和日本都不是独立的大国。 这是尼克松对中国作为不可忽视的独立力量的承认,也是他重新审视中国后对中国的基本认识。
从那时起,世界对冷战的叙述从美苏两极变成了美苏中间三角。 尼克松打着结束越南战争的旗号当选美国。 他知道中国对于结束越南战争是不可或缺的。
为什么?这涉及两个方面:第一,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越南北方发起了统一祖国的运动。 在美国的干预下,演变成抗美战争和救国战争。
中国从一开始就全力支持越南北部,而苏联直到2024年才加入,即2024年美国升级越南战争的第二年。
美国和世界都知道,中国是越南北部的主要捐助者。 没有中国的援助,越南的抗美援国战争不会持续一天。 如果美国从越南撤军而不取胜,无疑相当于被中国打败,美国的国际信誉将遭受沉重打击。
第二个方面是第一部分的扩展。 2024年,美国率先组建了东南亚条约组织,将越南南部、老挝和柬埔寨纳入军事保护范围。
美国正是根据该条约干预了越南的统一。 美国公开宣称该条约是针对中国的。 尼克松正忙于签署条约。
为了结束越南战争,美国从越南撤军,将南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输给了红色政权。 这还不是全部。 ** 在援助印度支那三国的同时,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和缅甸同时组织了共产主义游击队,开始了小规模的武装斗争。
如果美国单方面从越南撤军,失去保护的三个国家将像蔬菜一样落入红色中国支持的共产党手中。 在那种情况下,美国与输掉**的赌徒没有什么不同。
在东南亚输给中国之后,还将面临来自鼓舞士气的苏联的全球挑战。 美国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派兵入侵越南北部,切断越南北部从根源上统一南越南的能力。
但这必须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公开表示,如果美军越过北纬17度线并攻击越南北部,该中队已准备好与美国进行另一次朝鲜战争式的交战。
我军要打仗,“*向北越领导人承诺出兵。 为了防止美国孤注一掷,美国越南战争升级后,于2024年开始推进第三战线的建设,以便在与美国发生战争时,当美国大规模轰炸中国的大型工业城市时, 它可以依靠转移的军工来维持中国继续战斗的能力。
** 决心赢得越南战争。 但是,美国已经没有意志,更不用说战斗精神了,要和中国开战了。 因此,美国只剩下另一种选择:与中国和解。
越南战争是针对中国的,《东南亚条约》也是针对中国的,如果能与中国达成和解,理论上就没有必要打越南战争了,撤军是理所当然的。
东南亚条约没用,就让条约自己作废吧。 这样一来,美国可以挽回一点面子,然后再保住一点信誉。 这就是尼克松访华的动机。
尼克松必须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做点什么来结束越南战争,否则他的连任就会落空。 这就是为什么他在上任的第二个月告诉他的助手,他打算在任期结束前访问中国。
在美国,尼克松并不是唯一一个想访问中国的人。 2024年6月底,美国参议院民主党议员、多数党领袖曼斯菲尔德通过西哈努克亲王致函西哈努克亲王,希望中国接受他的访华。
这表明,美国所有政治力量都集体认识到,中国是结束美国越南战争的关键。 **把东西放在一边。 原因很简单:曼斯菲尔德在台湾问题上不代表美国**对中国作出承诺,除了与苏联威胁的共同对抗以换取与中国的和解。
美国高级领导人尼克松深知,与中国和解的关键是台湾问题。 为了结束越南战争,美国需要在台湾问题上向中国做出让步,但这需要改变美国长期以来的国策,这对美国的信誉和面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美国士兵在越南流血,尼克松知道哪个比台湾更重要。 一些人认为,***急于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以应对苏联的威胁并增强自身的安全。
中苏镇宝岛冲突后,尼克松、曼斯菲尔德等人有了这个想法,认为美国可以利用中国对苏联的恐惧和急于依靠美国迫使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做出让步。
2024年7月,尼克松派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告诉他不要轻易放弃支持台湾的意愿。 在与中国的会谈中,基辛格首先谈到了尼克松访华一事,然后提出了中美两国共同关心的亚洲和国际问题,包括台湾问题。
基辛格认为,中国最关心的是苏联的威胁,所以会先谈国际问题,这样在谈国际问题时,台湾问题就会被淡化。 但是,中方解决两国关系问题的原则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只有先解决根本问题,才能最终解决所有问题。
接着,**开门见山,谈到了台湾问题。 他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办法:美国应从台湾撤出所有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废除美台防务协定,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
这后来被称为撤军、废除条约和断绝外交关系。
基辛格试图转移话题,声称中方已经超出了双方先前交流的范围,这是一个聪明的压力测试。 如果中国害怕苏联,想依靠美国,那么它之前的言论无非是激烈的内向,在基辛格话语的压力下,它会随风转舵。
然而,**反驳并对基辛格说:“如果你想交换意见,你必须说出你所有的想法。 基辛格这才确信,中国仍然把台湾问题作为中美之间的首要问题,并没有因为苏联因素而改变。
尼克松所说的“必要性”时刻在谈判开始时被推到了基辛格面前。 于是基辛格只好交出底线,向***保证:“美国不支持台湾从中国永久分离出去,但可以说的是,(台湾的)未来将遵循***刚才向我指出的方向。
基辛格间接承认,美国此前此举的实质是分裂台湾。 **回应:“看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和建立我们两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前景是有希望的。
会谈中坐在基辛格旁边的美国代表霍尔德里奇后来认为,如果不是基辛格的讲话,谈判就无法继续下去,基辛格的使命在那一刻就会失败。
会谈继续进行,双方还详细讨论了一些国际问题。 基辛格和***的第一次会面持续了七个多小时。 深夜会谈结束后,**去向***汇报。
**吩咐***不要和基辛格谈具体的国际问题,只要告诉他,我们已经做好了天下乱象的准备,哪怕苏联从北边进来,美国从南边进来,日本从东边进来,我们也会用人民战争来取得最后的胜利。
** 基辛格在第二天的会谈中向基辛格表达了他的观点,这让基辛格感到惊讶。 但他说的其实很清楚,基辛格也明白:如果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不改变立场,就不可能实现中美和解。
中国将继续将美国视为与苏联处于同一水平的敌人。 ** 深谙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心理,因此就国际问题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这样做可能会给他们一种错觉,即中国再次对美国有了安全感。 因此,中国要想彻底粉碎他们的幻想,就需要拿出极大的勇气去反抗美苏。
尼克松和基辛格最终明白了中国的立场,但他们的下属并没有完全理解。 例如,基辛格的助手黑格于次年1月访问北京,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在此期间,他告诉中国人员,美国将保持中国的独立性和生存能力。 但是,**立即指示中方人员予以驳斥,告诉黑格,中国可以保持独立和生存能力,不需要美国的保护,以免在台湾问题上留下任何幻想的余地。
** 第一次谈判给基辛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四十年后,基辛格仍然在他的《论中国》一书中探讨并得出结论:“*为强权政治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新维度。
根据传统的均势理论,他本应寻求其中一个超级大国的保护,但他独自一人,利用苏联和美国的恐惧同时抵抗他们。
基辛格最后相信自己并不惧怕美苏两大超级霸主,并承认自己刚去中国时,以为中国期待美国的保护,但事实是,美国的战略正处于他当时无法承认的“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随后的谈判遵循了中方在尼克松访问期间如何明确承认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的轨迹。 基辛格非常紧张,他问中方是否把美方承认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作为尼克松访华的前提条件。
尽管基辛格此前对台湾问题给出了模糊的回答,但在尼克松访华期间,他仍然不准备明确、公开地承认这一点。 他仍然在拖延,在与***具体讨论苏联威胁时,想在台湾问题上退居二线。
他以高超的外交技巧回应尼克松访华的要求,表示如果美国不在台湾问题上向中国让步,尼克松的访问将毫无意义。
**充满信心,因为他的话对整个谈判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有助于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性**,并承诺不支持***运动和***解决方案。
根据这次谈判的结果,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访问。 在与***的会谈中,双方就台湾的未来地位达成了共识,在台湾问题上一句话也改变不了。
最终,尼克松在不涉及台湾的章节中做了几项象征性的改动,上海公报最终定稿,美中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