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所有遗产,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 保护、传承、弘扬、发展要以何种规模、何种方式进行。 社会在发展,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 遗产,就是遗产,不是现实生活的全部,甚至不是主流。 我们通过工作创造的东西,只会是子孙后代的遗产,不会成为他们生活的主流。 说白了,保护就是保护。 如何保护是一个值得一问的问题。 常州有人提出,为了保护锡剧的文化遗产,要让锡剧走进校园,让下一代继承和发扬光大。 我完全不同意这一点。 记得很多年前,有人提出要把京剧引入课堂,让年轻人传承“国宝”,但我强烈反对。 当时,我是从中小学生“减负”的角度来思考的。 事实上,从精神文化生活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来看,将传统戏剧带入课堂,疑似在倒逼下一代接受戏剧文化的风格。
多年前想到的另一件事。 中国常州网不少网友提出让常州话进入校园,否则下一代常州人不会说常州话,这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就会消失。 当时我完全反对这个提议。 原因有三,一是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需要减轻学生负担其次,如果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如果你在工具(各种方言)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你还有多少时间使用工具呢?普通话的统一普及,是为了减少掌握沟通工具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第三,世界上有五六千种语言,中国有上千种地方方言,即使常州、城乡、城东和西都不同,常州方言的标准是谁,为什么农村学生要学习城市口音方言呢?
我曾质疑过当地方言是否被视为传统文化或文化遗产后来我才知道答案是肯定的。 《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首先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传统口头文学和以语言为载体”。 既然方言被认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加以保护,那么将其带入课堂的成本无疑不小,方言语境下的人际交往成本也是压倒性的。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有必要规范方言保护的方法和标准。 保护方言并不意味着它们必须用于日常交流。
其他山的玉石可以作为参考。 英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堪称文化传承之国。 该国所有国家博物馆都免费向包括学生在内的公众开放,所有遗产地都向中小学开放,其中包括参观博物馆和文化遗址。 因此,我们不必在课堂上塞进戏剧和方言,我们只需要将它们存放在博物馆中即可学校的社交活动规定必须参观博物馆,这样你就可以了解戏剧和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当地方言,下一代、其他当地人、新市民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去学习就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