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国家能源战略体系的核心战略

小夏 军事 更新 2024-01-31

安全是任何交易的前提。

我国未来能源战略体系的核心战略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在推进能源转型、构建新能源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强能源安全,切实实现能源独立、可控、可靠。

一、客观理性认识能源安全

众所周知,能源具有战略性,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础,能源安全涉及最重要的事情,尤其关系到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民生安全。

对于世界上经济和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确实需要客观理性地认识国家能源安全形势。

(1)化石能源资源明显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界一直认为我国化石能源具有“富煤、缺油、低气”的特点,但上述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恰当的,但或许应该改变,或者至少要调整或更新。

毋庸置疑,就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而言,化石能源仍是主导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仍占主导地位的中国。

煤炭资源比较丰富

在煤炭资源方面,中国“煤炭富集”的说法可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国内煤炭目前是自给自足的,至少不像石油和天然气那样过度依赖外国进口。

但是,我认为上述观点似乎有些勉强,“富煤”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虽然中国的煤炭储量比较大,但由于中国人口规模,人均探明煤炭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

此外,从我国煤炭储采比来看,以2024年数据为例,煤炭产量约41亿吨,储采比约29年,似乎不是很乐观。

石油资源严重匮乏

从资源上看,我国石油资源十分有限,技术可开采资源约36亿吨,人均石油技术可采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明显偏低。

以2024年数据为例,我国石油产量约2亿吨,储采比约18年,可见储备资源开发潜力非常小,也面临稳定国内生产的巨大压力。

从石油消费需求来看,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年消费规模超过7亿吨,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2024年对外依存度高达72%。

天然气资源潜力有限

从资源上看,我国天然气资源潜力也非常有限,可开发的技术量更低,目前约为63万亿立方米,人均技术可采性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占比太低。

从储采比来看,2024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为2053亿立方米,储采比在30年左右,可见现有天然气储备资源潜力也明显不足。

从天然气消费需求来看,我国目前的天然气消费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年消费规模超过3000亿立方米,大致相当于欧盟的天然气消费规模,还需要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 2024年其对外依存度达到4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作为全球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大国,化石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潜力非常有限,自给自足非常脆弱,对国外进口依赖度高,对外依赖度过高,对国家能源安全构成最直接、最现实的威胁。

(二)复杂多变的全球地缘政治影响中国油气进口安全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油气产生产能力有限,必须严重依赖进口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对国外进口依赖度过大,直接影响国家能源安全。

近几十年来,全球地缘政治事件频发,引发全球能源市场剧烈波动,导致油气供需关系持续失衡,导致油气剧烈波动,危机时有发生。

在油气高企**的情况下,我国油气进口成本确实很高,需要花费更多的外汇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进而影响国际收支。

此外,我国油气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和北非等地区,运输通道相对单一,需要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与南海交汇处的马六甲海峡等海上运输通道, 和南中国海。

上述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影响,对我国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潜在的巨大影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挑战。

在极其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特别是考虑到复杂的国内能源转型需求,我国对国家能源安全的要求更加严格,客观上有必要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

(三)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

在任何一个国家,能源开发其实都离不开能源资源禀赋问题。

能源资源禀赋,不仅仅是化石能源,对于中国来说,未来应该更加重视和重视非化石能源资源,而且关注的应该不仅仅是化石能源。

在现阶段,我国应重新正确认识能源资源禀赋,这是正确认识能源基本国情的关键思维因素,也是保障未来国家能源长期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制定和完善未来能源发展和转型战略或政策的起点。

从未来能源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传统的“富煤、缺油、低气”的说法或认识可能越来越过时,对能源资源禀赋的认识可能不再跟上未来能源发展形势。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也在稳步快速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上述化石能源资源禀赋仍然被过分强调,则可能是过时的,不是很合乎逻辑。

从可再生能源资源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各种非化石能源潜力巨大,发展潜力也非常巨大,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资源都非常丰富,而且不受人为控制,是要下定决心大力发展, 我相信中国有能力实现能源独立,能源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和能源转型来解决。

据文献记载,我国技术可开发风能资源约35亿千瓦,技术可开发太阳能光伏资源约22亿千瓦。

我国太阳能和陆上风能资源丰富,目前利用率仅为%,经过科学开发利用后有望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除风能、太阳能外,我国还拥有巨大的水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资源,从资源潜力来看,完全有可能逐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其能源主体性。

(四)能源转型与能源供应保障叠加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明显,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导致全球多个国家电力紧张,个别国家能源短缺加剧。

长期以来,中国的能源消费一直以化石燃料为主,尤其是煤炭。

以2024年为例,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仍高达80%以上,其中煤炭占比仍然较高,下降趋势非常缓慢。

但是,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需要加快能源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步伐,这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能源问题,也是难以逆转的发展趋势。

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亟需对能源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尽快制定能源发展路径,加快转变以煤炭为主体的发展道路,稳步推进煤炭推广步伐,也就是俗称的去煤化进程。

但与此同时,我国煤炭占比下降或主导地位的退出,对能源安全形势特别是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助长了电力系统的复杂性。

例如,2024年,由于我国实施煤炭治理政策和措施,煤炭将出现短缺,导致煤炭价格居高不下,进而导致燃煤发电企业利润受到严重挤压,电力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阻碍。

再比如,2024年,受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干燥等因素影响,部分传统水力发电区的水电出力较正常年份大幅下降,光伏发电量也将同比大幅下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之间存在客观矛盾,需要国家协调和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以预见,未来,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我国将积极推进能源转型,一方面需要加快非化石能源“建立”的速度,另一方面也要推进化石能源“突破”的进程,逐步以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最终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新能源体系。

二、调整能源安全思路

对于能源供应安全,中国应该有新的战略思维,特别是大胆创新的思维和判断力,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安全观念。

从未来能源转型的大趋势来看,我国应拓展能源安全的内涵,充分发挥煤炭在保障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让可再生能源尽快在能源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从能源供给侧安全向能源需求侧安全过渡。

(一)拓展能源安全内涵

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候、生态和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更加突出。

通过科学研究和论证,气候和生态环境安全与能源结构密不可分,气候变化、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与煤基能源结构和粗放式能源消费模式直接相关。

自2024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未来,中国在减少污染和碳排放、调整能源结构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目前,我国已经提出了“双碳”目标,并且正处于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能源发展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需要加快能源转型,客观上需要树立碳约束下的能源安全理念。

我国能源发展和转型的基本方向是促进可再生能源高速、健康、可靠、优化、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可以说,上述基本方向将影响我国“双碳”目标的及时实现,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结构向低碳、绿色发展转变。

面向未来,我国能源安全观必须兼顾气候、生态和环境因素,即气候、生态环境安全应成为整体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能源安全的内涵有待拓展,要增加气候、生态与环境因素,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与气候、生态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与气候、生态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充分发挥煤炭保障能源安全的作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一谈能源安全,往往马上想到油气,尤其是油气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比如对油气进口的过度依赖。

但在我看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应高度重视煤炭在能源转型转型期的安全状况,不能忽视煤炭作为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我国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必须打好煤炭“牌”,如何打好煤炭“牌”将是未来的关键环节,这关系到如何推动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

以2024年数据为例,我国煤电装机容量约占总装机容量的一半,但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约为60%,属于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随着中国加快能源转型,必须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煤炭的基本保障作用。

推动煤炭向战略资源转化

全球地缘政治形势日趋复杂多变,能源供需持续波动,能源能源波动,直接影响我国能源安全形势。

在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在推进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加大了煤炭资源的勘探力度,确保煤炭储备资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在异常情况下有足够的煤炭资源可供开采。

中国需要将煤炭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包括产能储备和实物储备,在关键时刻可以释放,从而有效实现“有饭有粮,不慌不慌”,从而提高能源安全的韧性和韧性。

促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

面对减排和保供的双重压力,我国需要通过煤电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为新能源发电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逐步实现主力发电转型。

在能源转型转型期,我国必须加强二氧化碳减排,加快煤电机组转型升级,逐步推进淘汰落后煤电产能进程,持续推进煤电节能减排,利用碳捕集与封存(CCS)和碳捕集, 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逐步实现清洁低碳,为实现煤电净零碳排放提供技术支撑,确保国家“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推动燃煤发电向规范化电源转型

煤电与新能源发电不仅具有相互替代关系,而且需要相互协调发展,在保障安全、促进转型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中短期内,我国应继续优化煤电布局,逐步从东部和中部地区向西部和北部地区转移,促进煤电与新能源的优化组合,推动2024年前煤电容量和发电量达到峰值。

从未来趋势来看,我国煤电需要调整其功能定位,从主供电转向调节保障供电,推动煤电机组柔性化改造,充分发挥柔性调节功能,为新能源发电消纳提供重要支撑,保障极端工况下的用电**。

(三)加快可再生能源承担能源安全重任步伐

毋庸置疑,可再生能源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的“朝阳产业”,但关键是要实现规模化发展,重点需要平衡其长期上行空间和短期经济短板。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是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国家未来长远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的客观需要。

巨大的潜在资源和不断改进的技术,是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未来快速发展,逐步实现规模化或主能源地位的基本驱动力。

在经济方面,备受诟病的成本问题已基本消除,太阳能和风能的成本在过去二十年中下降了数十倍,与传统化石燃料相比没有竞争劣势。

可以预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在未来处于构建我国能源安全新概念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可以说是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关键要素。

曾几何时,中国能源界一直不看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甚至认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对中国的能源发展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在今天,我国能源行业对可再生能源未来发展的认识已经从“微不足道”转变为“意义重大”,其发展潜力得到了充分认识。

如果还有人认为可再生能源仍将是一场“小战斗”,仍然不太可能形成大“气候”,那么可以说这种理解已经非常过时了,或者更确切地说,它肯定已经过时了。

当然,可再生能源固有的明显缺点,如间歇性或不稳定性,可以通过储能和调峰等技术逐步解决。

必须认识到,化石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受国际地缘政治影响,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基本不受国际环境影响,在我国基本可控、安全。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比重的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形势将逐步发生变化,我国能源将实现基本独立,在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我国能源形势发生了变化,已进入能源多元化发展阶段,非化石能源需要快速实现规模化发展,重点工作应是做好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的协调互补,同时需要加快能源储备体系建设,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

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关键是要找到充足的清洁替代能源,加快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构建新的能源体系,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是基本路径。

(四)加快能源供应侧向能源需求侧安全转移。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安全理念的关键是能源供需安全,其核心思想是,一旦能源不能满足能源消费需求,就是能源不安全,反之,如果能源能够保证能源消费需求,那就是能源安全。

能源资源的稀缺不可避免地导致能源供应有限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安全理念的关键是能源供需安全,其核心思想是,一旦能源不能满足能源消费需求,就是能源不安全,反之,如果能源能够保证能源消费需求,那就是能源安全。

过去,我国的能源安全理念过分强调能源,保障能源需求,客观上推动了能源工业发展过于粗放,但基于能源资源的稀缺,必然导致能源供应有限。

在能源供给方面,中国需要改变过去粗放式供给模式,通过能源工业科学高质量发展来满足合理用能需求,而不是为了满足“无限”的能源需求而提高能源供给能力。

人类的欲望和贪婪不可避免地趋向于无限的能量需求

地球资源和人类的贪婪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

由于能源安全观念的长远性,我国过去在能源需求侧没有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政策措施,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增加,这是客观事实。

从长远来看,中国能源政策的目标是通过不断提高能源供应能力来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但能源供应肯定是有限的,能源消费需求可能是无限的,如果消费需求不受控制,任何能源政策都将面临挑战。

中国必须认识到,能源资源非常有限,导致供给能力有限,人们对能源消费的需求是无限的,以有限的供给满足无限的需求不符合基本的逻辑思维。

只有抑制需求,才能确保能源安全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消费的需求必然不同,不同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的需求存在巨大差异。

对于能源安全来说,无论是刚性能源短缺还是灵活短缺都需要客观认识和认识,比如近年来多次发生的煤炭短缺是国家政策造成的问题,而不是煤炭资源短缺带来的安全问题。

能源消费需求应包括合理需求和不合理需求,对合理需求部分应保证供给,对不合理消费部分应抑制或控制,避免能源浪费或能源效率低下。

我国能效努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整体能效偏低,甚至低于全球平均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在能源效率方面,我国长期重视能源量的发展,却不重视能源发展的质量或能源效率,客观上导致我国能源效率提升严重滞后,与世界能源消费国的地位和整体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在能源强度方面,我国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说明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费成本过高。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开始实施高质量发展,强调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源消费增长势头得到一定遏制,能源利用效率开始逐步提高。

然而,直到现在,中国的能源效率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甚至大于世界发达国家,这表明中国的能源效率提升潜力巨大,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看来,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观应该是以科学优质的能源供应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合理能源需求,在满足合理能源需求的前提下,遏制不合理的能源需求或避免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高度重视能源关键矿产资源安全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2024年关键矿产市场回顾》报告,近年来新能源的持续扩张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对关键矿产的需求。

2017 年至 2022 年间,电动汽车、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所需的关键矿产资源市场翻了一番,达到 3200 亿美元。

过去五年,全球对锂的需求翻了一番,钴的需求增长了70%,镍的需求增长了40%,这比人们想象的要快得多。

上述关键矿产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2024年增长60%。

此外,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为解决新能源不稳定等问题,全球发电储能产业发展较快,储能容量增长较快,2024年全球储能容量翻了一番。

世界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护对能源经济和军事能力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矿产资源**,例如美国和欧盟,它们将大约50种金属元素和矿物纳入保护范围。

西方国家不断出台相应政策,欧盟出台了电池法规和关键原材料法,美国出台了《通胀削减法案》,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制定了关键矿产战略等。

目前,中国是全球20种关键原材料的主要生产国,如中国,占世界稀土元素镝开采量的84%,精炼产品占100%。

虽然钴和镍在中国的开采量非常少,但它们是这两种金属精炼产品的最大生产商。

此外,中国公司一直在刚果(金)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大力投资钴矿和镍矿。

可以预见,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新能源将继续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对关键矿产的“争夺”将愈演愈烈。

相似文章

    中俄能源安全考量

    贯穿西伯利亚的神秘能源管道在其背后的权力漩涡中包围着世界各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看似平凡的能源十字路口,俄罗斯坚持要让一切变得复杂而曲折的辩论。也许,你想知道为什么俄罗斯对坚持让管道通过蒙古感到偏执。事实上,这不仅是一场能源运输的较量,更是一场地缘政治权力之争。这条被称为西伯利亚号线的管道是...

    坚持能源安全,加快绿色转型

    国家能源局日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到,煤炭将继续发挥保障电力安全的作用,加强电力安全,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增加油气供应,稳步提升能源安全稳定能力。煤炭方面,计划加快推进先进煤矿项目审批建设,有序释放先进煤炭产能。此外,全国动力煤中长期合同签订总量近亿吨,全国统一电厂储煤量维持历史高位,可用天数约天。油气...

    国家能源局提前规划部署,确保冬季高峰期煤电稳定供应

    原标题 国家能源局 提前谋划,多措并举确保冬季高峰期煤电稳定 受新一轮强冷空气影响,暴风雪 寒潮 强风来袭,多地供暖供电需求上升,能源迎来 大考 为保障能源供应,国家能源局提前规划部署,增加资源安全,确保煤 电 气稳定。电力 一般有保证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表示,预计今冬明春全国电力将得到保障...

    能源安全需要更密切的全球合作

    近两年,新冠疫情 俄乌冲突等因素导致国际能源市场剧烈动荡,油气 大幅 能源安全再次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公共问题之一。然而,在能源转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传统能源投资的急剧下降导致未来一段时间出现缺口,构建新能源体系的关键是协调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平衡。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种意想不到的因素叠...

    国家发改委本轮全国寒潮能源供应得到可靠保障

    目前,我国北部地区正在经历寒潮在低温天气下,确保群众过冬温暖已成为重要课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李超这个问题在月的新闻发布会上得到了回答。据他介绍,目前全国电力和燃气需求处于历史高位,采暖季用电高峰和用气量均创历史新高。为了应对强者寒潮天气方面,国家发改委及煤电油气运输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