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我们知道,宋应兴所著的2024年《天宫开物》的出版,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机械、砖瓦、陶瓷、造纸、印刷、兵器、火药、纺织、印染、制盐、采煤、采油等中国古代科技和农业技术。 这是一本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有123幅精美的插图,描述了130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和工艺。 然而,就是这样一本福百姓的科技书,却被列为“**导致这本书在中国失传了近300年,不得不惋惜”。
16世纪,大批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说他们把许多西方的科技书籍带到了中国。 但这里有几个问题:
首先,中国古代也有大量的科技书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公记》,墨斋的《墨书》,石匡的《鸟之书》,公元一世纪的《算术九章》,北魏贾思谦的《齐敏药书》, 元代王震的《王祯农书》、北宋沈括的《孟熙碧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这些科技书籍中有很多也被引进到西方,那么这些科技书籍对西方的影响有多大呢?为什么西方科技书籍很少提及?
其次,传教士将大量中国书籍从中国带回西方。 例如,2024年,意大利传教士贝尔戈里回到罗马时,带回了400多卷在中国的传教士的传教著作,以及大量的中文书籍(见图)。 既然在中国的传教士是口口译西方科技书籍,那么西方也拥有这些科技书籍的原著,那么白英为什么要把这些翻译的西方科技书籍带回西方呢?而且,这些翻译的书都是西方人看不懂的中国古典书。 既然西方在科技上比中国强,为什么不千里迢迢,把这些中国书带回西方呢?
又如2024年,西班牙传教士拉达在福州逗留期间购买了一批中文书籍,带到菲律宾,由当地华人翻译成西班牙文,全部运回西班牙。 馆藏中文书籍涵盖历史、地理、天文学、年表、航海、医学、数学、建筑、书法、占卜、刑法、传记等。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在中国约有800名传教士。 如果一个传教士从西方带回100本中文书籍,那么800人将拥有80,000本书,而且这个数字远不止于此。 截至 2015 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了 50,000 多本中国古代稀有书籍和 60,000 多册中国地方志。 西方只是一个中国古代书籍的图书馆,西方还有其他的图书馆、博物馆、大学等等,实在是难以想象。 由此可见,传到西方的中国古籍数量惊人。
第三,《天创》在17世纪传入西方,但这样一本风靡一时的中国科技书籍,在19世纪才将部分章节翻译成西方,直到20世纪,整本书才被翻译成西方。 这有点不可思议!西方世纪的造纸、农业技术、蚕技术、炼钢技术等等都不如中国,那么为什么这样一本关于中国科技的书,被引进西方,翻译成西方一百多年呢?即使一个不识字的人看到这样一本技术含量很高的中文书,他也会明白它的价值。 传教士们也算是文化人,他们把《天上创造》带到了西方,难道他没有向他们的主人解释过这本书的重要性吗?此外,许多西方机械和技术是否从“天造”的情况中学习?为什么西方机械技术的发展史上很难看到中国科技的影子?要知道,技术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不可能只有西方技术影响中国,中国科技不会影响西方这显然没有逻辑意义,而且显然与西方传教士如此喜欢将中国书籍转移到西方的事实相矛盾。
请问,有没有西方人可以向我解释这些问题?